新學期已經開始了,很多學生開始了高三生活,在這一年當中,高三學生主要的任務就是復習,把以前學過的知識整理一遍,加深記憶,為明年的高考打好基礎。
高考的難度很大,而且每年的高考都會發生一些變化。前段時間,很多人呼吁“淘汰英語”,認為中國學生沒有必要在英語這個科目上花費太多時間。對此,教育部作出了明確回應。
高考不斷改革,2022年真的會“淘汰英語”嗎?
2021年高考的變化非常大,個別省份實行了新高考模式,學生不再分文理科,而是自由選擇選科。對于這個變化,有些家長呼吁,最好取消英語,不應該讓英語在高考中占據太大分值,否則英語成績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總分。
一些學者也贊同這種觀點,鄭強教授表示,中國學生花費太多時間學習英語,是民族極其不自信的表現,他也呼吁淘汰英語。
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,并不是大家無理取鬧,因為英語作為三大主科之一,在高考中的分數占比比較大,學生們在英語這個科目上花費了大量時間。
可等到學生大學畢業之后,很少一部分學生會出國留學,在國內工作的學生幾乎不會用到英語。曾經花費大量時間學習的科目,最終卻被荒廢掉,所以才會出現“淘汰英語”的說法。
對此,教育部也高度重視,同時也作出了回復,表示目前不會淘汰英語,仍然會把英語作為主科。也就是說2022年高考時,英語同樣是150分,學生仍然要學好英語。
雖然不會淘汰英語,但同時傳來了一個壞消息
從教育部的回復來看,淘汰英語是不現實的事情,雖然近兩年高考發生了很大變化,但這些變化都是為了學生能夠全面發展,學生學習英語對未來人生發展有很大幫助。
不過同時又傳來了一個壞消息,那就是2021年參加高考的人數再創新高,已經超過了1000萬,有專家指出,2022年的高考考生數量可能會突破1200萬大關,競爭會變得更加激烈。
這對于所有的高中生來說是一個壞消息,參加高考的人數增多,但是大學數量有限,錄取名額就那么多,意味著競爭越來越激烈,想要考上理想的大學,必須取得更高的分數。
其實無論高考怎樣變化,考生都要適應新的政策,競爭越激烈,自己就應該變得越優秀。雖然付出了很多辛苦,但這些都是在為自己未來的人生打好基礎。目前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學習,將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。
想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,有三個前提條件
第一個:不能偏科
對于剛上高三的學生來說,從高一時期就應該努力學習,平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,多刷題,增加自己的做題量,但是不要盲目刷題,否則會浪費大量的時間。
同時,學生也應該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,如果有偏科的現象,要及時糾正,在自己薄弱的科目上多下功夫,以免偏科嚴重,否則會影響將來高考的總成績。
第二個:不要死讀書
很多學生進入高三之后變得特別緊張,認為現在到了關鍵時期,要利用好一切時間,讓自己的成績有所提升,于是整天拼命學習,甚至晚上會學到半夜,其實這種方法是錯誤的。
學習固然重要,但是學生要注意勞逸結合,不要死讀書,而是要適當放松自己,別讓自己一直處于緊張的狀態,否則心態可能有可能會崩潰,將來在高考時也容易過度緊張,從而導致發揮失常。
第三個:別有太大心理壓力
高中階段很辛苦,很多學生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,將來一定要考上一所好大學,否則會辜負自己,更會辜負父母的期望,于是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,每次考試失利都會陷入自我懷疑。
這種現象很不好,學生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,雖然高考比較重要,但是也要理性看待,平時多努力,高考時正常發揮,就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。家長平時也不要給孩子施壓,而是要幫助孩子釋放壓力。
總而言之,很多學生都不喜歡學習英語,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說,2022年高考不會淘汰英語,高考時英語仍然會占很大的分值比重。
所以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好好學習英語,不要偏科,如果學生的英語成績不是很好,要多在英語這個科目上下功夫,或者去參加補課班,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,爭取早日提高英語成績。

微信搜索"考試吧高中資訊" 關注也可獲得高考政策
編輯推薦:
2022年高考報名時間 ※ 關注微信報名 ※ 高考政策
·教育部發布一系列新規 看2016年高考改革新舉措 (2015-12-30 14:36:40)
·2015年自主招生即將有哪些變化 (2014-9-20 9:26:04)
·高考改革歷程回顧 2010年方案擱置 (2014-9-5 10:27:22)
·【圖解】高考招生改革新方案:改革時間表 (2014-9-4 8:13:35)
·【圖解】考試招生改革新方案:重要數字解讀 (2014-9-4 8:13:13)
·免費真題 ·?荚囶}

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已公布
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
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
2022年廣東高考地理試題答案已公布
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題已公布
2022年廣東高考真題及答案匯總
2022年浙江高考真題及答案匯總
2022年廣東高考生物真題及答案已公布(完整版)
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題及答案已公布(完整版)
國家 | 北京 | 天津 | 上海 | 重慶 |
河北 | 山西 | 遼寧 | 吉林 | 江蘇 |
浙江 | 安徽 | 福建 | 江西 | 山東 |
河南 | 湖北 | 湖南 | 廣東 | 廣西 |
海南 | 四川 | 貴州 | 云南 | 西藏 |
陜西 | 甘肅 | 寧夏 | 青海 | 新疆 |
黑龍江 | 內蒙古 | 更多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