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學位中心主持的第四次學科評估日前揭曉,幾家歡喜幾家愁。有人調侃講這都是排名評估惹的禍。學科評估本質上屬于大學排行榜的范疇。國內影響力較大的大學排行榜,除了教育部的學科評估之外,還有武書連版、網大版、校友會版、上海交大版等。國人對排行榜的褒貶由來已久、莫衷一是。在黨的十九大提出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,我們應該理性對待大學排行榜,努力使之成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“雙一流”發展的重要引導力量。
我國大學排行榜是在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規模和水平時產生的,它的出現有一定的積極意義。一是拉近了大學和公眾的距離。各種排行榜用老百姓看得懂的直觀形式,向他們打開了一扇窗口,有助于公眾了解我國高等教育在教學、科研、人才培養、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基本信息。二是滿足了“擇!薄皳裆钡男枨。排行榜展示了各高校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參考數據,廣大考生和用人單位據此獲悉某所高校、某個學科在全國的大概位置,對他們選擇學校和挑選畢業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三是方便了高校對自身實力的評估?陀^公正的排行榜,相當于一份“體檢表”,可以幫助各高校診斷自身的實力水平,從中看到自身優勢,找出不足之處,增強憂患意識,促使高等教育內部的良性競爭。四是提供了政府宏觀教育決策的參考。各種排行榜相互補充,多角度反映了高校的整體辦學水平,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門準確掌握各高校在人才培養、科學研究、社會服務和內部管理等方面的狀況,供教育決策時參考。
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,大學排行榜也不例外。其不足之處主要有:一是評價指標體系還不夠合理。如有的排行榜被披露出數據不甚準確,數據如何獲得存在問題;有的排名指標過于注重科研的定量標準、顯性的物質因素,而對諸如大學理念、歷史傳承、大學氛圍和國內外聲譽等不宜量化的隱性因素評價不夠;還有的將所有高校置于同一模子中比較,不利于不同類型高校的多樣化發展。二是排名評價效應帶來異化現象。如個別排名機構曾被媒體曝光收受好處,涉嫌“錢名交易”,損害排行榜的公信力。由于排名位次直接影響學校招生就業、社會形象等方面,有的高校在數據上弄虛作假,或是存在“應榜辦學”現象,或是過分注重外延發展等,這些偏離了高校教學、科研和管理的正常軌道。
各種排行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,但也對高校評價方面做了可貴探索,因而不能簡單肯定或否定,而需要努力改進。一是應該根據高校類型進行多樣化排名。高校是分類型的,有研究型的、綜合型的、?菩偷,因而要對大學進行分類,采用不同標準進行多樣化排名,鼓勵高等教育的特色發展。二是力求排名指標設置更合理。在當今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趨勢下,人才、質量、文化、效益等方面的重要性逐步顯現,所以設定指標體系時尤須注意兩點:第一,必須考慮辦學精度。各種指標和數據,既要看總量也應看人均,否則一些規模比較大的“巨無霸”式高校會占優勢,而“小而精”式高校則難出彩。第二,必須考慮隱性因素。如師風、教風、學風、校風,還有辦學理念、發展戰略及管理水平等大學軟實力是“雙一流”建設不可或缺的條件,在排名指標與權重中也應得到合理體現。如果忽視這些因素,則會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導向產生不良影響。
任何排名評價只是從一個特定角度反映了各高校的辦學水平,而不可能全面反映其真正實力。由于評價角度、設定標準和衡量指標不同,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榜單中的位次會有差異,甚至忽上忽下。為此,除了排名機構在設置指標體系時要不斷完善之外,有關方面也要理性對待和正確使用排行榜。首先,政府主管部門在做教育決策時,可以參考排名,但不宜過分依賴它。其次,高校管理者應重視外部評價但不唯評價論,對自己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要有基本自信和發展定力,不能因為某個排行榜把學校名次排得高就沾沾自喜,也不要因為另一個排行榜把自己排低了就不屑一顧,而必須將各種排名評價作為一面鏡子,通過這一份份“成績單”看清楚自身優勢、存在短板和所處位置,既目標高遠又腳踏實地,上下協同“擼起袖子加油干”,努力推動學校辦學事業的“高質量發展”。
相關推薦:
·2018中南地區大學排行榜,華南理工大學第五 (2018-5-3 9:00:00)
·2018東北地區學排行榜,吉林大學第一 (2018-5-3 9:00:00)
·2018西北地區大學排行榜,西安交通大學第一 (2018-5-3 9:00:00)
·2018高考志愿填報實力之選 最好的軍工院校大盤點 (2018-1-23 12:32:47)
·中國本科院校人氣排行榜TOP10 (2018-1-23 12:32:47)
·免費真題 ·?荚囶}

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已公布
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
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
2022年廣東高考地理試題答案已公布
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題已公布
2022年廣東高考真題及答案匯總
2022年浙江高考真題及答案匯總
2022年廣東高考生物真題及答案已公布(完整版)
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題及答案已公布(完整版)
國家 | 北京 | 天津 | 上海 | 重慶 |
河北 | 山西 | 遼寧 | 吉林 | 江蘇 |
浙江 | 安徽 | 福建 | 江西 | 山東 |
河南 | 湖北 | 湖南 | 廣東 | 廣西 |
海南 | 四川 | 貴州 | 云南 | 西藏 |
陜西 | 甘肅 | 寧夏 | 青海 | 新疆 |
黑龍江 | 內蒙古 | 更多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