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求你們了,別再讓老師和爸爸媽媽整天念叨‘高考(Q吧)焦慮癥’了。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,一直都挺自信的,從來沒想過會跟‘焦慮癥’沾邊,可爸爸媽媽和老師們整天把‘焦慮癥’掛在嘴上,實在受不了。我不是怕高考,我是怕他們沒完沒了地說‘焦慮癥’”。
這是記者在某醫院心理咨詢中心采訪時,一位考生向記者發出的令人出乎意料的求助。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生是鼓樓區一所重點中學的優秀班干,當她當著記者的面把滿肚子“怨氣”一股腦發泄出來時,記者看到她的媽媽手足無措地在一旁落淚。媽媽難過地說:“我也是為了孩子好才帶她來檢查的,沒有‘焦慮癥’大人孩子放心,有“焦慮癥”我們及早想辦法消除,難道這也錯了嗎?”
一位一大早就被媽媽從床上拽起來,從燕子磯趕來的張同學告訴記者:“為克服‘焦慮癥’,爸爸媽媽只要一在雜志報紙上看到關于‘焦慮癥’的文章,就剪下來讓我看,要我吸取教訓,我有什么教訓可吸取的,真煩!币晃恍諊赖目忌鷪詻Q要求媽媽到就診室門外去等,不讓家長聽他和醫生的交流,這位考生告訴記者:“一到學校,老師就提醒我們調節考前心理,避免‘焦慮癥’;一到家,爸爸媽媽就問‘今天心理狀態’怎么樣,好像不得‘焦慮癥’就不正常似的。本來對高考就有些壓力,這樣一來,沒病也要搞出病來!
孩子的“怨憤”是有道理的,心理專家周正猷認為,迎考前考生都會有心理壓力,這都是正常的。而現在的考生大多十八、九歲,具備了相當的獨立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,只要平時基礎不錯,生活有規律,勞逸結合,就談不上得什么“焦慮癥”。在咨詢中心,記者看到考生大多表現正常,回答問題井然有條理,只有一些欠覺的孩子連連打哈欠;而家長們卻忙前忙后,緊張兮兮,手腳都不知往哪兒放,聯想起前兩天中考時家長如臨大敵,又接又送、端茶送飯,恨不得把自己變成孩子,不由讓人感慨:家長和孩子,到底是誰得了“高考焦慮癥”?
[責任編輯:moninfu]